離騷
為什麼屈原和賈宜在史記列傳裡要合撰
屈原賈宜列傳是合傳在史記中在司馬遷的史記裡
《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
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
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
他們都是才高氣盛
又都是因忠被貶
在政治上都不得志
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
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於一篇。
對於屈原
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
他「博聞強志
明於治亂
嫻於辭令」
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
屈原被貶之後
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
「屈平既嫉之
雖放流
眷顧楚國
系心懷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
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
慘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後
作者重點寫了他的死。
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
下不能躬耕壟畝
歸隱田園
「舉世混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
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
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蠷乎!
」就這樣
屈原懷抱沙石
沉江而死
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離騷》)的諾言
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
司馬遷對賈誼
則首先表現其才華過人
「是時賈生二十餘
最為少。
每詔令人
諸老先生不能言
賈生盡為之對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諸生以為能
不及也」。
漢文帝也非常欣賞他
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
接著賈誼又提出了改正朔
易服色
法制度
定官名
行禮樂等革新主張
但卻遭到了周勃等老臣們的反對
他們攻擊賈誼「年少初學
專欲擅權
紛亂諸事」
而漢文帝又是這班老臣們所擁立
登位不久
權力未穩
也只有依從而已。
所以就把賈誼貶到長沙
任長沙王太傅。
賈誼到長沙之後
作者重點寫其鬱鬱不快的情懷
而在表現時
又大多借賈誼自己的辭賦來直接抒發
如其《吊屈原賦》云:「斡棄周鼎兮寶康瓠
騰駕罷牛兮驂蹇驢
驥垂兩耳兮服鹽車。
章甫薦屨兮
漸不可久。
嗟苦先生兮
獨離此咎!
」這哪裡是獨吊屈原
賈誼亦何嘗不是如此
不然的話
他又怎能年紀輕輕就憂鬱而死呢?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筆端飽含感情
行文幽抑哀惋。
正如作者所云:「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
適長沙
觀屈原所自沉淵
未嘗不垂涕。
」可見作者是在這種悲慨的感情中寫下本篇的
並將此情寄之筆端。
而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
因忠而遭受不幸
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
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
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賦《離騷》
……《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也正是由於作者把自己悲憤不平之感傾注在本傳上
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於其他人物傳記的特色
這就是一邊敘事
一邊議論抒情。
如本傳開頭兩個自然段是敘事
但講到屈原被疏之後
作者忍耐不住開始一大段議論抒情
對屈原人格
對《離騷》精神的評論
都是非常準確的
如「屈平之作《離騷》
蓋自怨生也」
這可以說是切中肯綮之語。
另外
本篇在寫作上確實又繼承了《離騷》的抒情傳統
正如清人陳劉熙載所云:「學《離騷》得其情者太史公
得其辭者為司馬長卿。
」又云:「太史公文
兼括六藝百家之旨。
第論其惻怛之情
抑揚之致
則得之於《詩三百篇》及《離騷》者居多。
」(《藝概·文概》)而縱觀本篇
更是如此。
http://202.43.196.230/search/cache?p=屈原 賈誼 原因